靖州县今藕团乡一带,以踩芦笙堂春祈秋报的习俗,流传久远。光绪33年(1907)农历7月15日,靖州知州金蓉镜到这里的滥泥冲三爬界观看踩芦笙,见场面宏大,蔚为壮观,特赏赐银牌十二块,以示支持和提倡。此后,每年的农历7月15日,便成为这一带苗侗同胞世代相传的芦笙节,并相沿至今。
靖州苗侗芦笙节,是湘黔边境地区的芦笙盛会。届时,附近各村寨的苗族侗族同胞,身着节日盛装,不畏盛夏酷暑,翻山越岭,来这里吹笙跳舞。毗邻的贵州省各寨苗、侗青年,也都如约赶来助兴。长期以来,这里苗族侗族,和睦相处。语言虽有苗侗之分,生活习俗却大同小异。他们同在一个芦笙场舞蹈,同吹一种芦笙调。长期的实践,芦笙节形成了固定的模式。铁铳三响,开堂祭祀。芦笙堂的中央,竖立着高大的芦笙柱,芦笙竹管上插着“风调雨顺”、“国泰民安”字样大旗。每个芦笙队在“芦笙头”的带领下,后生同吹九曲芦笙调,姑娘右手执扇,左手拿帕,相随起舞,以芦笙柱为圆心,踩着八卦太极图,绕成一个圆圈。紧接着,另一芦笙队也以相同的方式,在其外围套以圆圈。最后,九个芦笙队,围成九个同心大圆圈。第一轮围不上的芦笙队,再围第二轮、第三轮....同样也是九个同心圆。人山人海的塘保山上,芦笙堂的场面气势磅礴;声响震撼山岳。吹笙而起舞的苗侗青年却兴犹未尽。这一年一度的芦笙节,是苗侗同胞盛大而和谐的聚会。人们通过这传统的节日,增进友谊,沟通信息。青年男女则以芦笙为媒,寻找各自的心上人。
1981年,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对这里的苗侗芦笙节进行全程录相,作为珍贵资料保存。2004年,藕团乡芦笙队应邀参加“中国•江门世界华人嘉年华”文化节,受到热烈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