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道侗族芦笙

作者: 来源: 点击数: 次 2012-03-24 22:40:37

侗族芦笙是一种用竹、木、铜片自制的吹管乐器。南宋时就已经盛行。
侗语称芦笙为“伦”。制作芦笙的芦笙匠,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从山上砍来竹子(这天砍的竹子音色最好),晾干备用。传统侗族芦笙为3音12调。制作芦笙的定音器,是长短不一安有铜簧片的小竹管,叫做“芦笙种”。芦笙上发音的铜簧片,由芦笙匠煅打而成。芦笙匠用利刀刮簧片,边刮边吹,与“芦笙种”校音。侗族芦笙由大到小,即从低音到高音,称为地筒、伦老、伦鲁、伦峨、伦略和伦列。地筒可高达两丈,称为“芦笙王”。
芦笙队在村寨为单位建立,建制可大可小。3支地筒,加上其余5种芦笙各1支,称为“半套”;26支地筒,加上其余5种芦笙各2支,称为“整套”。芦笙队的规模常被视为村寨兴旺的标志。最大型的芦笙队,常有一、二百人。侗族芦笙的主要乐曲原有12首,即12个月份,每月一首,如今只保留有9首,3首已经失传。其它芦笙曲,今存90余首。其中常用的有[集合曲]、[进堂曲]、[踩堂曲]、[扫堂曲]、[同去曲]、[上路曲]、[比赛曲]、[走曲]、[圆圈曲]等。
芦笙的吹奏舞蹈,视人数的多少而定,少者仅2人,多者百余人。人数少的芦笙舞,主要是模仿动物动作和劳动生活,有鱼跃、鹰翔、猫旋柱、盘龙、赶虎、斗鸡、斗鸟、采花、拌草、滚车等。动作难度大,需要经过操习。人数多的芦笙舞,跳时以“芦笙王”为中心,姑娘们或打花伞,或持花帕,或提油灯,围成一圈,踩着芦笙吹奏的节拍,翩翩起舞。吹奏小芦笙的后生,在姑娘的外围,再围上一圈,边吹边舞。男女两个圆圈,不时交换位置,场面壮观,气势雄浑。
进入21世纪,通道加强了对侗族芦笙保护的力度。2005年举办的侗族芦笙节,更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。古老的侗族芦笙已成为通道的文化品牌。

【字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