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宝田古村落位于怀化市辰溪县上蒲溪乡五宝田村,坐落于雪峰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中,地处沅水之畔,东接溆浦,南邻怀化。一条通往古村落的灰色水泥公路似盘山巨蟒在青山秀水中蜿蜒盘旋,旅途舒坦,交通便捷。
该村落始建于清代,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。古村落建筑规划整齐,结构紧凑,气势磅礴的古村落和独特的湘西古建筑艺术风格让人遐思无比,流连忘返,值得考证。
一、 选择“风水宝地”,希望世代荣华富贵
该村落依山傍水而建,所处地形呈网形,后山是古树参天的龙脉树,四周则群山环抱,重峦叠峰。每当梅雨季节,群山烟雾缭绕,古村在流云中时隐时现,蔚为壮观,是诗句“白云生处有人家”的典型意境;古村前是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小溪流,潺潺流水穿村而过,常年经流不息。两座古木桥和一座石拱桥横卧于水上,方便村民出行。沿溪护堤江枫挺拔,古藤缠绕。溪水清澈见底,游鱼细石,立立可数。夏季洗澡纳凉,怡然自得。青山秀水,鸟语花香,整个一幅“田园风光”图画,怎不叫人留连忘返。这是从自然环境考证萧氏祖人择此而居的。据萧家老人介绍:传说古时候,五宝田村前有五个形似“元宝”的小土包,“五宝田”的地名因此而得。“元宝”即“金元宝”,寓村中招财进宝之意。加上该村所在地形呈网形,意为“网中之鱼”,有“鱼”则“余钱余米”。在科学不发达的清代,萧氏祖人也与全国百姓一样,不具备唯物主义世界观,把命运寄托于神灵庇护,选择“风水宝地”和“龙脉圣地”而居,希望世代香火旺盛,荣华富贵,这种愿望自在情理之中,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。
二、选择“世外桃源”,当作避兵匪祸患的理想之所
据萧氏族谱记载:宋熙宗二年(公元1069年),萧氏宗祖通滨公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楚南宝庆府(现邵阳)南门,后居武冈梅成,历十一世;明初,萧氏万五公长子启泰(名文治)率家眷从武冈迁入辰溪龙头庵黄桑溪(即萧家老屋),历二十三世。后经宗安公携家眷从黄桑溪萧家老屋搬迁至五宝田定居,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。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,按全县姓氏人口多少排列,萧姓排在第10位。1982年县志统计肖姓已有10657人,排列第11位,大部分集居于龙头庵、上蒲溪和仙人湾乡,其中以龙头庵乡的村院最大,人口最多,萧氏宗祠修建于此。而后,又有少部向西南地区搬迁定居。
纵观萧氏家族由江西向南迁徙的历史,结合分析我国古代宋、元、明、清的历史,可以看出,古代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乱史,萧氏家族的历史也与其他宗族一样,是一部颠沛流离的迁徙史。在清代,湘军首领曾国藩率湘军镇压太平军取得胜利后,清廷怕湘军势力强大就地遣散湘军,据说有十万散兵游勇落为草寇,过着打家劫舍、杀人越货的绿林生活。查阅萧氏族谱,我们发现五宝田在清道光年间有九家殷实大户,分别是萧世远的八个孙子:昌隽、昌英、昌秀、昌彦、昌瑞、昌璞、昌环、昌赞和肖氏分脉洪隆的祖公,这九大家与龙头庵萧家老屋的辰溪首富萧隆汉齐名,他们分别在上蒲溪、中蒲溪、下蒲溪和周边村镇都建有庄场,屯放粮食,靠收租放贷敛财而成为巨富,他们完全有经济能力将家安在交通方便的沅河边或陆路边,但他们却出人意料地将家安在群山环抱的五宝田,且不惜重金,在五宝田修建规模宏大的封火墙院落别墅,这个问题值得深思。从湘西几乎是统一模式的封火墙院落的结构看,防匪、防盗和防火的含意不言自明。但结合那个战乱年代的历史分析,萧氏祖人在五宝田修建别墅式院落,目的就是为了躲避祸乱,过着世外桃源的与世无争的生活。
三、古村落建筑艺术美妙绝伦
据萧家老人肖守资(生于1923年,原湘西纵队成员,现为离休副处级干部)介绍:在清代,世远公生有两子:长子隆选公(字文昭,生于道光乙未年)生有四子,分别是肖昌隽、昌英、昌秀、昌彦;次子隆遇公(字合甫,生于道光癸卯年),也生有四子,分别是昌瑞、昌璞、昌环和昌赞。世远公这八个孙子与萧氏分脉的另一户人家牢记“耕读兴家”的祖训,通过置办田产,靠收租敛财而成为与肖隆汉齐名的辰溪首富。
晚清时,这些殷实大户从宝庆(今邵阳)等地请来能工巧匠,修建了许多美妙绝伦的别墅。至今尚存的有耕读所、兰陵别墅和十多幢深宅大院。住区分为大院子、竹山湾和对门山。大院区地势东高西低,坐东朝西,分内外巷道,当时风俗不许外地人从院内过境,过境只能走沿溪大道;居室为人畜分开而建,人住正屋,禽畜圈养于偏室仓屋,人走大街巷,牲畜行牛路坑。整个古村四周修建有两丈多高的防匪、防盗和防火的封火墙(用三六九砖砌成)和闸子门。院内为木质四合院楼房结构,结构紧密,鳞次栉比,地面用青石板铺地,院中建有古井。院落大门的门框材质极为讲究,均用当地特产的玉竹石雕刻材料。门梁、照面、廊坊等石材,精雕细刻成各种图案,如“双龙戏珠”、“双凤朝阳”、“凤穿牡丹”、“天官赐福”、“喜鹊话梅”、“野鹿含花”、“麒麟送子”及“太极”、“八卦”和蝙蝠、寿桃之类图案,皆形态逼真,栩栩如生,寓吉祥如意和扶正压邪之意。内院木房的门窗楼阁饰以鸟兽花卉等雕刻图案,生动形象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萧氏宗祖除勤劳持家,留下许多美轮美奂的建筑外,还非常懂得文明卫生习惯,整个村落自上而下建有排放污水的下水道,这是古代其他村落所没有的。
四、秉承“三余余三”祖训,勤俭兴家。
耕读所(即新仓屋)是五宝田村的另一独特建筑风景。萧氏宗祖选择了五宝田作为定居之所后,一面勤劳持家,一面积极教育后代。他们要求子孙后代不但要勤俭持家,还要勤奋学习,用智慧致富,这种教育理念是其他宗祖秉承孔孟之道的“学而优则仕”所无法比拟的,也是萧氏宗祖的过人之处。下面,我们先来观赏“耕读所”的建筑风格。
“耕读所”是萧氏家族秉承“耕读兴家”祖训的教习场所,布局美观,设备齐全。主楼(宝凤楼)和花园、操场等供教书育人之用;偏房谷仓、晒楼、草楼、牛栏、火房、晒谷坪、千斤桶(当地盛产茶油,需用大桶装)和水车等建筑和用具供农耕之用。耕读所的八字大门系砖石木质结构,大门院墙飞檐翘角,雕狮镂凤,颇有气势。大门横梁用青花细瓷嵌一横幅为“三余余三”四字,苍劲有力,含意深刻,耐人寻味。考究其意,寓“耕读兴家”之意。“三余”即“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雨者晴之余”之意,意思是提醒读书之人要珍惜光阴,倍加努力,学足“三余”;“余三”即“三年之耕而余一年之食,九年之耕而余三年之食”之意,意思是教育后人要勤俭持家,以备饥荒。大门两旁的对联为: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这副上下联将五宝田的田园自然风光描摹得生动形象,淋漓尽致。
正是萧氏家族秉承先祖“耕读兴家”的祖训,通过发奋图强,才出现了晚清的五宝田有九大家首富辰溪的先例。
“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生处有人家。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”鼠年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,我们文物部门的同志在当地乡镇领导的陪同下,慕名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五宝田古村落的保护情况,看到烟雾缭绕,群山环抱的古村落,不由自主地想到晚唐诗人杜牧《山行》的诗句。虽然地域和季节不同,但意境一样,为此,我突发奇想,若能将这一古村落完整的保护下来,配合当地风光旖旎的生态环境,发展旅游事业,这将是何等的好事!